—— 邓娅敏老师与学生的故事
导师简介:
邓娅敏,女,1980 年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综合地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NSFC“环境水文地质”创新研究群体成员,自然资源部“劣质地下水成因与水质改良创新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为水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先后赴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斯坦福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目前任国际医学地质学协会(InternationalMedical Geology Association,IMGA) 中国- 爱尔兰医学地质联盟秘书。
有一种陪伴,写下了生命的成长,有一种关爱,散发出挚爱的真情,有一种影响,刻著了思想的印迹。
无论是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研究生还是江汉项目组大团队,在我们的眼里她既是一位富有青春活力、知性优雅的野学霸型冶美女学姐,又是一位风风火火、做事雷厉风行、连男生都佩服不已的“女汉子”。这就是我的导师———地质调查研究院80 后青年教师邓娅敏副教授。无论酷暑寒冬,在江汉平原的野外还是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水环实验室,总能看到她与学生并肩作战的身影,她用言行举止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研究生导师的可爱形象。邓老师以正能量施教垂范,因材育人,治学严谨,在研究上给我们传授知识、解惑难题、点播智慧,在生活上教我们为人处世的学问。她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心灵鸡汤和励志故事,在学生有困惑迷茫的时候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我们畅谈“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与我们分享读完《平凡的世界》后的人生感悟。她对我们的就业尤为关心,求职信、简历她都亲自修改,有针对性地告诉大家如何准备面试,并尽其所能给相关行业单位领导推荐。邓老师在QQ 空间里写到“与学生们在一起,我永远是十八岁”,她用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她亦师亦友,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关心着学生的成长。自2011 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7 名、“卓越地质师”本科生10 名,其中11 名研究生(含1 名留学生)已顺利毕业,其中2 人获“国家奖学金”,3 人获“级优秀研究生”,2 人获“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2人获校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毕业前夕作者(右二)与邓老师在地调院合影留念
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
邓老师主要从事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的教学科研工作,每年暑假都是邓老师最忙碌的时候,她要带领项目组10 余名研究生出野外。7~8 月的江汉平原酷暑难耐,烈日下她和大家一道挥汗如雨,每天工作12 个小时。很多研一的学生不适应高强度的野外工作,她常感叹“我读书的时候导师常说很庆幸这辈子能与水打交道,水是生命之源。尤其在我们野外调查的农村,好多地方缺水,好多地方水多可是不能喝,地下水水质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我们做水文地质调查研究能够查明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规律,能给当地政府提出后备水源地的规划建议,我们要踏实认真完成的工作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实事,大家要有这个责任感和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胜过千言万语的训导,因为有她的精神鼓励,大家才能在艰苦的野外水文地质工作中坚持到底。
她始终与我们同甘共苦奋斗在野外调查第一线,尽职尽责。2011 年冬,她和学生们在钻探工地整整驻守1 个月,完成了仙桃沙湖39 口多水平地下水监测井的施工,建成我国南方首个多水平高砷地下水监测场地。2014 年冬,江汉平原1∶5 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第一个200 米深孔开钻,两岁的儿子肺炎住院还未完全康复她就赶回现场与我们汇合,一起裹着军大衣守钻到深夜。她说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钻探岩芯取样肯定会手忙脚乱,一定要有老师在现场。她常对我们说“地质工作最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青藏高原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了,钻井的师傅比我们更累更苦,吃苦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2014年12月邓老师与研究生们在江汉平原钻探现场守钻
严谨治学,寓教于研,寓研于教
对待科研,邓老师身上总是散发着斗志昂扬、充满正能量的光芒,照耀着她的每一位学生。她承担了繁重的地质调查与科研项目工作,在教学岗位上也是兢兢业业、治学严谨、寓教于研、寓研于教。连续7 年承担遊雅堂 初回入金ボーナス留学生班专业课英文授课,2013 年开始承担地质调查研究“硕士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无论是她身怀六甲还是孩子尚在哺乳中,她从未因个人原因影响课堂教学工作。每年的教学PPT 都要修改更新,她说“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我热爱讲台敬畏讲台,珍惜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要把最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作为年轻的女教师,她也面临家庭和工作难兼顾的困扰,母亲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都要尽到。她享受“累并快乐着”的过程,受到了广大留学生的一致好评,她参与讲授的留学生专业课“Groundwater Pollutionand Prevention”于2014 年被评为湖北省“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读研期间,邓老师让我辅助一位非洲留学生伊马杜做毕业设计相关的沉积物砷形态提取实验。从查阅文献、实验准备工作、实验细节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到最后上机测试提取液砷含量,每一个环节邓老师都悉心指导,尽管此次实验历经多次挫折,但邓老师让我认识到了野研精致思冶这4 个字的真谛,静下心来做研究,用心方能突破瓶颈,我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显著提升。同学对我说“She is our best teacher, My classmates and I really gained a lot from her class.”
邓老师在给遊雅堂 初回入金ボーナス留学生班上课《Groundwater Pollution & Prevention》
筑探索之路,显科研锋芒
邓老师围绕江汉平原地下水水质与供水安全,尤其是长江中游高砷地下水时空分布与成因机制的研究坚持钻研,始终守着科研初心,潜心务实,砥砺前行。在完成地质调查任务的同时,不忘对科学研究的追求,她是地质调查研究院第一个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的青年教师,目前已发表论文2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包括《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Applied Geochemistry》等地下水主流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11篇,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3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她把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地下水质量大会(IAHS Conference on Groundwater Quality)、国际地球化学年会(Goldschmidt Conference)等国际会议和暑期学校GRACE-IUCES作口头报告。
邓老师在环境中地质成因的砷中德学术研讨会与国际著名专家Michael Berg交流
邓老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我们英语学习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提高。她作为大会秘书协助组织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过程”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Hydro-Biogeochemical Processes),我与师兄师姐都有了更多机会和国际学术“大牛”们有面对面交流,也大大激发了我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记得那次会后我们办公室3个人都通过了英语六级试。
邓老师与国际土壤学会前主席Don Sparks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Scott Fendorf教授赴长江中游考察
邓老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砷含水层中微生物参与下铁的氧化还原循环对砷季节性动态的控制作用”等5个国家或省级科研课题,作为项目核心成员(排名前三)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汉江下游旧口-沔阳段地球关键带1:5万环境地质调查”、科技部国家国际合作专项 “地下水复合污染监测技术联合研发”等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为国家的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查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分布规律,让我们珍惜和爱护珍贵的地下水饮用水源;通过地球关键带环境地质调查的探索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我们也像邓老师一样愿意坚守在自己岗位上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将成果运用和造福于人们的生活。
暑假邓老师和研究生在江汉平原野外开展高砷地下水调查
结语
悠悠师恩情,借此机会,感谢邓老师在我人生求学阶段的栽培,感恩邓老师在我读研期间的关照和帮助,祝愿她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科研探索的路上取得更多成果。
作者简介:
李琦,1991年生,安徽淮北人,2013年获得全国第三届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14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工程专业。读研期间担任班级班长,参与导师承担的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和2个科研项目,和郑天亮师兄获校科技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评选为校学术活动先进个人,现就职于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摘自研究生院【我和我的导师】)